<
m7n6小说网 > > 爸,这好像是北宋 > 第二百章 父子双投
    大体议了一下,淮南的水利工程如果按照折子中的设计图来造,八百万贯都不一定够,不过赵光义却胸有成竹的保证,就是一千万贯也没问题。

    毕竟这三百万是只在开封募的,而且时间仓促,开封的富商豪强们都还没来得及筹措,此言一出,朝中文武再看赵光义的眼神可就变了,尤其是向来喜怒不形于色的赵普,脸黑的跟锅底灰已经差不多了。

    要知道水利工程,向来都是文官名垂青史的政绩,也是一个文官刷威望最好的一种方式,比如后来的范仲淹就是因为在泰州修了一条千里海堤,这才平步青云,后来成为两宋圣公的。

    当然,这也是最难的方式,这其中涉及到的人力物力军力太大,一般人根本就玩不转,尤其是在宋朝官场层层掣肘,没有人说了算的时代,明明大宋是历代封建王朝最富,可两宋三百年从来没有修过大规模的水利工程,三百年干的加一块还没人家柴荣七年干的多。

    这事儿如果干成了,哪怕是一个普通文官都会一步登天变成文官领袖,更何况是赵光义呢?

    要知道赵光义的官职早就是位极人臣了,赵匡胤为了给他刷威望几乎无所不用其极,比如,他规定开封府将领绝对不许养亲兵,赵光义却可以堂而皇之的养,几百几千的养,赵匡胤看见了不但不怪罪还要请他的亲兵吃饭。

    而赵光义之所以在他哥这么捧他的情况下依然有点起不来,无他,没有功劳而已。

    军功是不可能的了,这辈子都不可能,赵光义压根也不是打仗的料,而且这几年来赵光义明显是走文臣领袖的路线的,而这条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水利工程,一旦真的修完,他赵光义最后的一块短板就算是补上了,不敢说从此稳压赵普一头,但赵普想再想像以前一样欺负回来,却是难了。

    赵匡胤可能把这个差事交给别人干么?当然不会,他现在最主要的任务还是给赵光义刷威望,后期甚至为了给赵光义刷威望连赵普都给撵回家去了,眼前这么好的机会当然不可能错过,事实上这么大的工程除了赵光义之外朝中也就赵普有资格主持。

    于是,朝中当场就把这事给定下了,甚至几天之后就有小道消息传出,二大王献策有功,等大堤修完就会正式封王了。

    这一切自然让赵普分外的难受,回到家狠狠地摔了几个古董花瓶,而且这还没完,三天不到他就收到了赵光义的帖子,要枢密院未来三年的两淮布防计划,因为官家的意思是,两淮的军、钱、人、在修筑河堤期间,全凭二大王一人调度。

    这特么是将手伸枢密院来了啊,可对此赵普却毫无办法,只能忍。

    将赵光义的奏疏摊在桌子上仔仔细细地研究了一遍,这其中的创意真的可以称得上是天马行空,而且更难得的是滴水不漏,凭他的本事都找不出什么明显的漏洞,全开封的豪商,几百万贯的银子,愣是被他安排的明明白白的。

    这特么肯定不是赵光义的手笔,他哪有这本事啊,那么这幕后之人就很明显了:孙春明。

    想想当年孙家父子三言两语间将自己和石守信同时玩弄于鼓掌之间,就连赵普一时也忍不住的身上发凉,升起一股浓浓的危机感来。

    “来人,去孙府,将我那好徒弟请来,就说我要考校他的功课。”

    …………

    同样的,此时的赵匡胤也在面前摆了两封奏疏,一封是赵德昭的,一封是赵光义的。看到自己的弟弟和儿子都如此出息,忍不住脸上乐的跟一朵菊花似得。

    他当然知道这不是他们自己的本事,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,上位者本就不是全知全能的,他自己若论筹谋划策的本事,不也不如赵普么,只要能识人能用人,能把人才用好,这不就是天子的全部工作内容么?

    只是这两策的幕后之人,却是很有意思,孙悦、孙春明,一对父子却分投两家,这是在下双注?

    “千钧,你说这孙家父子,到底是怎么想的?”

    张千钧闻言也只能苦笑道:“这是朝中宰执们应该考虑的事,奴婢一个阉人,哪看得懂这个呀。”

    “少来,你的本事我还能不清楚?此处就咱哥们两人,莫跟我打马虎眼。”

    张千钧闻言心中一暖,虽然也知道赵匡胤说话就这风格,跟谁都是哥们,很可能是一时说顺嘴了,但他一个太监能混主子这么一句哥们,一时间还真涌出几分士为知己者死的感动。

    “奴婢以为,这父子俩是有分歧了。”

    “哦?详细说说。”

    “奴婢跟这父子俩虽说都不熟,但也都接触过几次,俱是国士无双一般的人物,若说这样的人物是在做那政客投机之事,奴婢是不大相信的,更何况,凭他们父子俩的本事,将来不管是谁继承您的大统,他们只要不得罪的狠了,难道还当不成一任宰相么?反倒是现在这样,从个人角度来说,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,他二人之才华在这两封奏疏上来看,已经是毋庸置疑了,不管在谁的手下,那也得是谋主啊,从没听说过,这谋主还有两头下注的,这不是给自己找不痛快么。”

    赵匡胤闻言点头,“是啊,我也是因此才不得其解。”

    “奴婢以为啊,这有本事的人,必然有他的原则,有他固执的地方,那孙大郎君能有今日,全凭二大王栽培,他受二大王之恩情,早就是无以为报,他呀,肯定是下不来了,可是这孙小郎君呢,又是赵枢密的徒弟,毕竟当初他拜师的时候,这赵枢密和二大王不是还挺和谐呢么,谁能想到今天这事儿啊,真让他舍了师父去投靠二大王,他也为难,而且据我跟孙小郎君接触的这几次观察啊,这孩子人虽小,心却不小,他的志向啊,是在沙场上,别看他是个文人,建功立业之心却比一般武人还要更重几分,让他调出枢密院,他也未必愿意,所以这父子二人啊,是拧巴上了,被二大王和赵枢密给夹上了。”

    “嗯……言之有理,此二人皆是国士大才,稍加磨炼,日后必是我大宋江山的中流砥柱,若是夹在这种无谓的斗争之中,恐损其羽翼,便是废了任何一个,都非是大宋之福啊。”

    张千钧笑道:“官家这是惜才了呀,奴婢多句嘴,这大宋的乾坤那不都在您的手里抓着呢么,这孙家父子的难处对他们自己来说自然是天大的问题,可对您来说,那还不是您一句话的事儿么?就看官家您的心里,想解的是谁的难处了,您是更看重这父亲呢?还是儿子?又或者说,您想先给谁松一松绑?”